名园
名校
名人
——苏州市第十中学简介
苏州市第十中学是一所环境优美,设施先进的园林式学校;是一所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丰厚的百年老校;是一所办学成绩卓著,桃李遍天下的著名学校。她坐落在苏州市区东南方向,带城桥下塘18号为高中部,相王弄78号为初中部,十全街101号为振华双语实验学校。
学校总占地面积120亩,初中部占地50多亩;高中部占地66亩。高中部建在清代织造署遗址内,景色秀丽,古迹众多。西花园为清代织造署为皇帝造的行宫旧址,当年康熙、乾隆南巡都在此驻跸。现存遗迹多祉轩内还保留着顺治四年(1647年)《织造经制记》等珍遗碎刻;耸立于假山池塘中的瑞云峰(北宋花石纲遗物),号称江南园林山石之冠,历经沧桑,英姿依旧;瑞云峰和织造署均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。振华时期留下来的建筑物如行政办公楼、大礼堂、长达图书馆(蔡元培先生题匾)等业经修饰,旧貌换新颜。各届校友留下的纪念性建筑:伟绩碑、已巳亭、凝怀亭、来今雨斋、摩崖石刻、紫藤绿荫廊等更为西花园绿景加彩。如今的闻道廊、王鏊厅、季玉厅、孝通图书馆、进一步物化了十中精神。初中部和振华挖掘了学校宝贵的文化资源,先后建造了状元第、慈竹春晖、状元石、相云峰、相云园、相云广场等景观。它们代表着一段历史,是一种象征,反映出十中厚重的文化与深厚的底蕴;它们更是一片希望,是一种寄托,凝聚着十中人对学校历史与未来的美好情感。这一切,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,造就了学校令人羡慕的育人环境。
学校具有设备一流的标准化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实验室;有设施先进的信息中心、网络教室;有软件制作、劳技、史地、音美等专用教室;有江苏省中学一级图书馆,管理全部实行数字化。教师书库藏书16742册,学生书库藏书77170册,人均50册,报刊322种。图书馆拥有工具书、教学参考书等1000种以上。
百年来,名园办名校,名校出名人。学校于1906年由王谢长达女士创办,时称“振华女校”。学校创办伊始,就得到了堪称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如章炳麟、蔡元培先生的鼎力支持,并亲任校董。此外,社会贤达、各界名流李根源、叶楚伧、竺可桢等出任校董,过问校政。1917年王谢长达三女王季玉硕士由美学成回国接管校务,学校成绩斐然,声誉日蒸,中外著名学者如章太炎、胡适之、吴贻芳、贝时璋等以及美国教育家杜威夫人,法国孟纳博士、美国陀开大学教务主任罗素博士及夫人,英国剑桥大学院长佛莱女士先后莅校指导讲学,对学校成就倍加赞誉。陶行知先生曾评价说:“振华是数一数二的学校,是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。”
振华女中1953年由苏州市人民政府接办,曾先后易名为“苏州市女子中学”、“江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”,
1970年更名为苏州市第十中学。2000年7月,原十中和苏州市第八中学合并,组建新的苏州市第十中学。学校以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宗旨,实施高质量、严要求的规范化管理,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,是遐迩闻名的省属重点中学。2003年学校全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、创新,创办了公办民助“振华双语实验学校”。
多年来,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,获得很多的荣誉。1959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,1960年被评为“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单位”,1963年又被指定为全省示范学校,1978年恢复省重点中学称号,1990年通过首批省属重点中学验收,1993年被评为“江苏省模范学校”,1998年获“苏州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”称号。2001年通过国家级示范高中、省级现代化教育工程示范初中验收。1992年至今,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和苏州市的文明单位。
学校的校友遍布世界各地,从振华到附中,到十中,校友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。如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、著名高能物理学家何泽慧、著名农业科学家沈骊英、著名妇产科医学专家王淑贞、著名作家杨绛、著名记者子冈、北京大学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物理学家佘振苏、中国联想集团副总裁朱立南等。获得博士学位的更是不计其数,多人担任国内外著名大学的领导,更多的人成为科学技术、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。
办学百年,学校诸多学科如英语、语文、体育、科技、信息技术等,形成了鲜明的特色,并在学科竞赛、学科教学、高考中考、教学科研等方面在具备明显的优势。
现任校长柳袁照认为,融入国际教育的潮流,办成一所国际一流的品牌学校,是十中发展的定位。如今,学校办学又呈现出四个特点。
其一,多元化。十中包括高中优质升学教育模式、初中高质量大众教育模式,振华小班化精品教育模式。十中的优势和特点是民办与公办并举,统一管理与发展个性并重。
其二,本土化。百年老校浸润于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姑苏水巷深处,灿烂的吴文化文明,以及浓郁的现代气息,给人以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跨越时空的独特文化感受。十中在吴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孕育成长,本土化是学校发展的基石。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立足于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,立足于苏州经济文化的发展。
其三,精品化。苏州十中作为一所优质化、精品型的国家级示范高中,坚持将传统文化的精粹与现代理念的精华实现有机的统一,
小班教育、双语教育已成为十中的品牌。学校以“精品化”为办学宗旨,以培养一流人才为首任,建设古典与现代、本土与世界兼容的学校。
其四,国际化。学校致力于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,通过双语教育等途径主动融入国际教育的潮流。学校作为苏州市首批双语教育改革试点学校,在数学、化学、物理等学科尝试双语教育,并处于领先地位。
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,在“构建一个开放的、充满生机的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”总目标的指导下,学校制定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改革策略,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,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;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、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;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、合作、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;建立评价指标多元、评价方式多样,既关注结果,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。学校把“以学生的发展为本”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题,注意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、全面发展与发展特长、整体推进与因地制宜的关系,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,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。2005年6月,学校新课程改革协作组一行9人,赴深圳考察取经,已形成一揽子实施方案。
在数字化时代,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地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,学校一方面下大决心,花大力气,自筹资金建设具有十中优势和特色的校园网。另一方面深入研究,在理论上寻求突破,《数字化时代校园信息文化构建研究》于2001年被列为国家教育部、江苏省、苏州市“十五规划”重点课题。2005年,该课题顺利结题,获国内有关专家高度评价,由此实现了网络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双成功。
近年来,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,扩大学校影响。1992年,学校被指定为对外开放学校,学校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,加强对外交流活动。1993年以来,学校与日本金泽市北鸣中学,英国尼科尔森中学、美国波特兰市杰克逊中学、加拿大皮尔逊学院、新加坡立华中学等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。学校师生多次组团和他们进行互访,互派教师任教。通过互相交往,增进了了解,交流了信息,促进了发展。
学校是苏州市教育管理研究会所在地、苏州市天文爱好者协会总部、苏州市高中语文研究中心,学校图书馆是苏州市教育图书中心;学校还与园区一中、彩香中学、苏州四中合作办学。通过以上途径,学校扩大了优势辐射范围,发挥了重点中学的示范作用。
学校现有学生近6000名,班级110个,教职员工452人。学校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,业务能力强,教学水平高,教学效果好,享有良好声誉的教师队伍。拥有全国优秀教师、全国优秀班主任、特级教师、江苏省“333”工程培养对象、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、市名教师、苏州市跨世纪高级人才培养对象、苏州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、市教坛新秀暨十佳等一大批优秀教师。学校教师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,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占教师总数的95%;研究生学历占教师总数的12%。学校现有高级教师84人,占教师总数的44%。
作为一所百年老校、省老牌重点中学、国家级示范高中,学校以“教育集团”为载体,凭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正向国际一流品牌学校迈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