振 华 精 神 永 存
1937 届校友 何泽瑛
1979 年 5 月 12 日,在依然显得非常宽敞的大礼堂里,我代表家属参加了王季玉老校长的悼念会。 67 年在杭州我送她平静地离开了人间,并遵照遗愿把她的骨灰罐沉入了六和塔下的钱塘江底。当时未容进行应有的追悼仪式,但时隔 12 年,苏州的人民、振华后身第十中学的师生并未忘记她,在她奉献了毕生心血的地方表达了大家的思念。
这也是一次让我重临母校的机会,我贪婪地在校园里转了个够。端庄安静的长达图书馆里里外外依然如故,正像对峙的瑞云峰屹立未动、大草坪、林荫路、紫藤架下的大石“碑”、来今雨斋、已巳亭和假山树木,在这纪念物集中的西花园里,都还有踪迹可寻。东边操场上,那座体育馆已年久损坏而拆除,球场跑道好像更加宽广了。来到教学中心地区,尽管新的教学大楼和其它建筑增添了不少,原来的大礼堂、总办公楼、科学实验楼和一部分教室校舍仍继续执行着历史的使命。随着巡礼,我对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事事物物和创造这些事物的人,激起了许多深刻的回忆。
追溯到 80 年前,谁都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,一位生长在封建家庭、读书不多的早寡妇女—王谢长达先生,竟能倡办放足会、公益团,进行了一系列解放妇女的活动。并又在一无财力二无势力的条件下,单枪匹马办起了一所从高小而简师的女学校,谈何容易!十多年后,当王季玉先生留学美国归来才接替了母亲的事业。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,逐步办成了这所得到人民信任和社会支持的、有名望的女子中学。取“振华”为校名,正反映了胸怀振华中华民族的壮志。
我的家庭从来就和振华密切相连,还记得外祖母以创办人的身份来到学校参加重要典礼的情景;老校长,我的三姨,曾多年和我朝夕相处,她的一言一行至今未忘;我母亲王季山是振华第一届(简师)毕业生;父亲何澄是历届校董,为了筹募学校经费,他积极奔走;我们姐妹兄弟八人,无一不是振华的中小学生(当时小学收男生);直到近年,我又把小儿刘恒谦送进了苏州第十中学,成了母校 1981 届的毕业生。在此喜庆的日子里,我代表全家谨向母校致以亲切的寿礼,并对她光辉远大的前途寄予无比美好的愿望。
回顾往事,历历如在眼前。现在,两位创业奠基人和诸多辛勤的园丁早已长眠于山河大地,而他们的振华精神无疑已贯注入后继者的心里,代代相传,担负着振兴中华继往开来的重任,他们也都同样值得尊敬。中华民族千秋永存,振华精神也将得到发扬光大。
(著于 1986 年)
(何泽瑛同志,当时是副研究员在南京江苏省植物研究所,从事植物种子的研究工作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