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<<后退

 

 感  恩  母  校

1952届校友   柳  鎏

    200656日,在南京紫金山麓、世界著名的中山植物园内,苏州十中赵建熙书记、谢延新副校长等一行,带来母校对南京地区校友的热情问候,并通过幻灯片共同追忆母校的旧踪迹和光荣篇章。浓浓的情谊,激起我心中阵阵涟漪,打开我与母校之间难以释怀的情结。

   我家祖孙三代女孩都是振华学子。姑婆柳双同1928年高中毕业后留在振华小学从教,是一位优秀教师。姑母柳絮英在振华读到1937年日本侵华战事爆发,学校停办而离校。后来成为一名医生,曾获得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。我是1946年考进振华女中,1952年高中毕业,进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。1956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原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(现为江苏省.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,又名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),从事植物资源和经济植物驯化育种研究,期间还兼任行政工作。每当回顾参加工作以来半个世纪的历程,我总是忘不了哺育我成长的母校-振华女中。

    振华是聚东吴万物灵气育才的殿堂。恬静的西花园点缀着玲珑的瑞云峰、梅山、己巳亭……,一丛紫竹掩抑的后面是长达图书馆。踏进图书馆,迎面墙上悬挂着振华的创始人王谢长达的大幅照片。望着她那慈祥而又透着坚毅和聪慧的目光,使人油然升起崇敬之情和奋发之心。学校中部坐落着西式大礼堂,每逢星期一,全校在这里举行周会,由王校长默颂总理遗训,全体唱校歌,然后校长讲话。座北朝南的是两层教学楼,我们称它为“洋楼”。当年学生少,升到高二、高三,才能登上二楼,我们52届就是从这里离别母校的。“洋楼”前草地中间一座仙鹤喷泉,她的清秀飘逸,与软语哝哝的吴门女生相得益彰。东部是一片操场和一座体育馆,童英可先生清脆的哨子声和响亮的吆喝声,仿佛又回荡在我的耳际。我非常幸运地在这个优异的校园中,度过从童年到成年间人生成长道路上六个重要年头,在这里接受环境的熏陶和老师们的精心培植。

    记得在入学不久的一个周会上王校长郑重地说:我们振华不同于公立学校,也不同于教会学校。但是,我们要向公立和教会学校靠拢,要争取到更多的经费……。现在回过头来品味校长的这番话,用今天语言来说,就是走自己特色的路,就是传统与开放相结合的方针。正是这一教育方针,使我们受益匪浅,为我们后来踏入社会,奠定了厚实的基础。

    振华是一座以校风朴实、学业清湛称著的学校。解放前,同学的校服夏天是白衬衫配黑裙子,其余季节一律阴丹士林布旗袍,而且严格要求,必须是色标为91号的阴丹士林布,以统一色泽。记得当我们穿着整齐划一的校服出现在校际活动时,XX女中少数调皮的同学取笑我们为“青蛙田鸡”。对此,我们非但没有自顾影秽,反而为它的彰显团队精神而自傲。家政课上彭固权先生教我们刺绣、缝纫。学校还从教会领取缝制婴儿绒布内衣的活,放到家政课上做,既学了手工,还为学校创收,真是一箭双雕。暑假期间,同学们组织劳动服务,为设在我校的中学教师训练班做洗衣等服务,所得收入作为下学期的助学金。学校还组织同学到农村学习,下乡参加治螟。大家头顶烈日,脚踩淤泥,一干就是一天。很多同学的腿上还叮了几条蚂蝗。虽然很累很苦,但是学到了知识,得到了锻炼。

    振华拥有众多资深教师,他(她)们学识渊博、教学经验丰富、热心教学,而且时有创新,深受学生的爱戴。我选择今天的学科专业,就是受程亦明先生的启迪。50年的科研道路,今天划上圆满的句号。我要向程先生说一声谢谢。我因缺乏数学天赋而害怕数学棵。然而陈婉华先生敏捷的思维和清晰的演算过程,使我喜欢上大代数。当时政治活动多,学习常常分心。陈先生采用激励机制。每周一次测验,全班成绩分组公布于教室墙上,起到了竞争作用。令我难忘的是,我曾获得全班唯一的100分好成绩时,陈先生大加表扬,全班热烈鼓掌,鼓励之下使我对大代数更加钟情。语文老师邓甲名先生,兼任我们高一的班主任,他性情温和,不苟言笑。邓先生对我们每一篇作文都作认真的圈点和评注,从他批改过的作文中,就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。半个多世纪中转辗迁徙,可以作怀旧的物件已经所剩无几。可是这一本邓先生批改作文本至今还珍藏着。今天翻出来重新阅读,睹物思人,师恩难忘。

    我在振华的六年,正好经历全国解放前后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,这也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。1949年初,南京学生运动的“四.一”惨案,打破了这个世外桃源的平静。我们早上走进校门,被眼前墙上一幅幅血与火的宣传画震慑了。我们再也不能充耳不问“窗外事”了。苏州解放后团市委来宣传动员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。同班同学沈慈恩(前辈校友、小麦育种家沈骊英的大女儿)来动员王尔庆和我入团(这时,我们才知道她是地下团员),我们和其他几位同学成为振华在新中国的第一批团员。解放后的振华在社会活动中十分活跃,是各项政治运动中的骨干。由此,一改人们认为振华是“两耳不问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和“清高、脱俗”的成见。振华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。王校长是苏州市和江苏省的人大代表。同学中不仅屡屡出席学代会、团代会,而且市级人代、妇代大会中都有我们的席位。我校还是市学联的主席团成员单位。我们在政治上不断成熟,社会工作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。

振华是造就人才的沃土,也是培养时代青年的热土。是母校为我们通向成功道路上铺下坚实的基石。值此母校百年华诞之际,我感恩母校,感恩母校老师们的精心耕耘和培植。 我更加感恩和怀念我们敬爱的的王季玉校长。王校长为振华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,鞠躬尽瘁,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,和她热爱祖国和刚直不阿的崇高品德,是我们振华永远的丰碑,是我们振华学子心中的楷模。1941年王校长在美国期间适遇珍珠港事件,消息传来,她为远在大洋彼岸的振华的安危 心急如焚,顿时失聪。她三次拒绝胡适的求婚,把她的青春和全部的爱奉献给了振华。王校长在美国攻读植物生态学,与植物有着很深的情结。退休后来到我们中山植物园义务工作,整理和制作温室植物名录。晚年的王校长虽然有些孤独,但她的心始终萦绕着苏州的振华,她对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始终无怨无悔。

百年的风雨历程,沧海桑田,我们母校经历几代领导和师生的努力,日新月异,蒸蒸日上,人才辈出,誉满海内外。衷心祝愿母校在今天新一代班子的领导下,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,面向全国、面向世界,培育出更多社会的栋梁,把振华办成教育界的领军学校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6.6.6于南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