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<<后退

精神的相通

王 勤

 

非常高兴有机会回到母校参加苏州市的高中生论坛。走进熟悉而又充满灵气的校园,看到那么多青春焕发的同学,感到十分亲切,一下子将我拉到30年前。

我怀着感恩的心情来到这里。不久前,十中的赵书记、谢校长与我联系,希望我能够回母校给同学们作一次报告,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因为我觉得终于有了机会,可以回报我的母校。我在十中生活了5年(19731978),遇到许多好的老师(钱振邦老师、童英可老师、刘唯一老师等),留下许多美好记忆。首先要表达的是,感谢老师的教诲,感谢母校的培育。我非常幸运在如此美丽、恬静而充满人文底蕴的校园度过我的青少年时代,并为自己毕业于这所百年名校而感到骄傲。

去年10月,回母校参加百年校庆,感慨颇多。一百年前王谢长达先生播下的一颗爱国的种子,长成了参天大树;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与付出,成就了今天的十中。我在十中读书的时候没有校史教育,所以回校参加百年校庆的过程,也是我“补课”的过程。创始人的远见与艰辛,王季玉校长的终生付出,特别是一句“我嫁给振华了”,让我泪眼模糊。记得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,有一个情景印象非常深刻,创始人后代上台接受学生献花,场下白发苍苍的老校友高声呼唤:“谢谢,谢谢”,十分感人。

 1978年考上浙江大学,一直在浙大学习、工作至今。生命中最重要的两所学校(十中、浙大)的百年校庆我都赶上了,非常幸运。

在十中百年校庆纪念会上,柳袁照校长致辞中特意提到了竺可桢先生在母校3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——“我希望七十年以后,那时的振华女校已是规模大为扩充,创办人服务的精神已充满全国,在座的同学已经九十之年,到那时,再来此地庆祝母校百年上寿。”

我当时在会场,心情非常激动。因为竺可桢先生是浙大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校长,也是最受人敬仰的校长。在浙大校园,有竺可桢铜像;走进浙大的任何一个校区,都会看到竺可桢先生的两个著名的问题:“到浙大来干什么?将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?”浙大有一个优秀学生向往和云集的学院——竺可桢荣誉学院,获得竺可桢奖是浙大学子的最高荣誉。

19361949年,竺可桢先生担任浙大校长期间,是浙大历史上十分艰难困苦的岁月,也是浙大历史上非常辉煌的一页。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,竺可桢先生带领浙大西迁,创造了中国教育史的奇迹。浙大不仅坚持了办学,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;而且,大师云集,其学风之严谨,科研水平之高,令人惊叹不已。浙大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,赢得了“东方剑桥”的美称。而竺可桢为浙大定下的“求是”校训,倡导的求是精神,成为浙大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发展的动力。

我一直对竺可桢校长怀有崇敬之心,我在读《竺可桢日记》和《竺可桢文集》时,常常有一种“走近高尚的灵魂”的感觉。我没想到在中学百年校庆的纪念会上,会听到竺可桢先生在70年前对振华学子的期望与祝福。激动之情,难以言表。

回杭州以后,我读了竺可桢先生演讲的全文。竺可桢先生在演讲中,代表浙大欢迎振华的毕业生多考浙大。他说,“因为浙大和贵校有相同的一点,就是学风之淳朴。”确实,十中与浙大的缘分,不仅在于浙大最著名的校长是振华女中的校董,振华校董中的蔡元培、贝时璋、章太炎等都与浙大有渊源,更重要的,是精神上的相通。

 十中前身振华女校诞生于1906年,创始者以“振华”命名,意味着将以振兴中华为职志,从普及教育、启迪民智、培育人才入手,为国家作贡献。浙大前身求是书院创办于1897年,诞生于中国人图强变革的风云年代,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。走的也是教育救国的道路。

王季玉校长当年要求振华毕业生实践这样的准则:“去没有人愿意去的地方,做没有人愿意做的事情”,“去最需要你的地方工作”……事事尽义务,身体力行“服务精神”。又说:“没有勤奋的精神,没有健全的体格,没有良好的纪律,就是有了高深的学识也是枉然。”  “实事求是”是季玉校长训话中提的最多的。今天,十中在前人“诚朴仁勇”、“严谨求实”的基础上,提炼出一种“质朴大气”的教育精神。

而“求是”正是竺可桢先生为浙大制定的“校训”,“求是”精神是浙大的灵魂。竺可桢校长曾经说过:“大学教育的目的,决不仅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,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,能担当大任,主持风尚,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。”要求浙大毕业生在为社会服务中“不求地位之高,不谋报酬之厚,不惮地方之辽远和困苦。”希望“大学生入社会后,应人人负起责任,使中华成为不可灭亡的民族。”

无论是十中还是浙大,都希望她所培养的学生是具有“大气”、能担当“大任”,“志存高远,心怀天下”的人。我有幸在这两所百年名校中学习、工作、生活,“诚朴仁勇”、“求是创新”的精神一直熏陶着我、激励着我,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  

(作者系浙江大学教授,苏州十中1978届校友。本文为作者2007331日在苏州市首届高中生论坛上所作报告《志存高远,激扬青春》的部分内容)